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生物质能供暖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生物质能供暖是一种利用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经过成型或转化为液体燃料后,通过燃烧产生的热能来提供暖气的过程。该供热方式涵盖了生物质热电联产技术和生物质锅炉独立供热系统,这些技术因其具备的绿色、低碳排放特性,以及环保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兼具的特点而备受青睐。生物质能作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其来源广泛且具有再生性,最重要的包含各种农林业生产和工艺流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生物质能供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清洁能源的就地收集、就地转化,并将生成的清洁热力直接供给周边城镇居民供暖、特定工业用户点对点供热以及工业园区内的分布式供热需求,非常适合于人口规模适中的区域,为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物质能供暖能够准确的通过使用的技术和设备类型进行分类。生物质锅炉供暖使用专门的生物质锅炉,燃烧木屑、颗粒、秸秆等生物质燃料,通过传热介质(通常是水)传递热量,以热水或蒸汽的形式为建筑物提供供暖;生物质热电联产供暖在发电的同时利用产生的余热进行供暖。这种方式能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生物质炉具供暖即传统的生物质炉具,如炉灶、火炕等,虽然效率相比来说较低,但在农村地区仍然普遍的使用。现代化的生物质炉具则更高效,适用于家庭或小型场所的供暖;生物质气化供暖通过气化技术将固态的生物质转化为气态燃料(如木煤气),然后通过燃气锅炉或燃气机进行燃烧供暖;生物质成型燃料供暖将农林废弃物经过压缩成型处理,制成颗粒状或块状的成型燃料,用于专用的生物质锅炉中燃烧供暖。 171058938
自上世纪末以来,各国开始加大在研发技术、政策扶持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力度,以推动生物质能供暖行业的兴起。在中国,生物质能供暖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规模化发展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在农村地区率先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和户用生物质炉具,逐步替代燃煤供暖;进入21世纪后,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增加,如丹麦等国的成功经验被借鉴,城镇区域供暖中生物质能占比不断的提高,截至2020年,丹麦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中生物质能占比已超过六成,其中72.8%的城镇区域供暖服务源自于生物质热电联产设施。来到2023年前后这一时间节点,我国生物质能供暖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深度拓展和优化升级,这不仅表现在技术装备的更新迭代上,还体现在“百乡千村”绿色能源战略行动的深层次推进实施之中。同时,我国稳步扩大了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规模,并有序推动农林生物质发电及沼气发电项目的发展,根据各地真实的情况灵活推广适应性的生物质清洁供暖技术应用。
生物质能供暖的上业大多分布在在生物质燃料的生产和供应领域,这包括林业(提供木材残余物和林地残留物)、农业(提供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食品加工业(提供谷物壳、食品加工废料)以及园林绿化和城市管理(提供绿化修剪物、城市有机垃圾等)。在下游应用方面,生物质能供暖大范围的应用于居民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园区以及公共设施等多种场合。
我国能源消费体系中煤炭资源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过度依赖单一能源的现象对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构成了重大的潜在挑战。与此同时,煤炭燃烧过程不仅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同时也是二氧化硫(SO2)和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的大多数来自之一,这些排放物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生物质供热技术的日渐成熟,在应对全球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重挑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被视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路径之一。截至2019年,我国应用生物质供热技术覆盖的建筑面积已达到4.8亿平方米的规模。至同一时期,生物质热电联产为3.4亿平方米的区域提供了供暖服务,这些项目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及河南等省份。截至同一时间节点,全国范围内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年利用总量约为1800万吨,其中集中式生物质供热项目数量超越1300个,服务于约900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到了2018年,我国全年沼气产量高达约190亿立方米,这其中,家庭户用沼气系统的年产量约为160亿立方米;同时,小型到中型沼气工程总计有11.8万处,而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则达到了约8720处,其年均产气量约为30亿立方米。截至2019年底,我国推广应用的生物质能相关设备累计超过了50万台套,实际承担的供热总面积已经突破5000万平方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东、湖北和河北等地出现了首批示范性的生物质气化项目,所产生的燃气不仅能满足日常炊事需求,还能有效应用于取暖领域,进一步展示了生物质能在多元化能源供应中的潜力和价值。
生物质供热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大多分布在在北方冬季取暖需求旺盛的区域以及我国粮棉主产区,涵盖了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东北四省(区),向西延伸至河北、河南,南下则包括湖北、湖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四川等地,再拓展至西北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新疆等共计19个省(区)。此外,推广范围还涉及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系统。重点发力地区以东北板块为核心,华北及其邻近地域为辐射地带,旨在通过生物质清洁能源的利用,推动这些区域供暖方式的转变和能源结构优化。
生物质能供暖行业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政策通常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支持、市场准入扶持、研发创新资金支持等手段,旨在降低生物质能供暖的投资和经营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2021年10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要全力发展新能源,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2021年10月29日《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鼓励各个地区积极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暖方式。2022年5月7日《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提出以清洁低碳转型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利用。
当前生物质能供暖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总体上仍存在技术成熟度不高、转化效率偏低的问题。例如,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和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的热效率相比传统燃煤设施仍有提升空间,而生物质气化及液化等先进的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受到一定制约。从原料收集、加工处理到终端应用,生物质能供暖行业的产业链条尚未完全打通,尤其在原料供应方面,存在着季节性波动大、分散不易收集以及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了供暖项目的稳定运行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虽然生物质能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新的环境问题。如生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需要有效控制,同时过度依赖农作物秸秆可能会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相较于化石能源,生物质能供暖的成本相比来说较高,尤其是在缺乏政府补贴或支持政策的情况下,其经济竞争力相对较弱。此外,公众对生物质能供暖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还有待提升,市场需求的培育和发展尚需时日。
生物质能供暖行业作为我们国家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分支,其发展前途广阔且充满机遇。随国家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的格外的重视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确立,生物质能供暖行业将在能源结构转型、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技术进步与创新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现有基础上,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气化、生物质成型燃料等供暖技术将逐步优化升级,提高能量转化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推动行业向更高效、更清洁的方向发展。同时,新型生物燃气、生物油品等多元化供暖方式的研发与应用也将拓宽生物质能供暖的应用领域。产业链整合与模式创新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从原料收集、加工处理到终端应用,生物质能供暖行业的全链条将得到加强完善,通过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联动机制,确保原料稳定供应,提高资源利用率。此外,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方法的融入,有助于实现生物质能供暖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行。整体看来,生物质能供暖行业将在政策引导和技术驱动下稳步前行,预计在未来数年内,其市场规模、技术成熟度和社会影响力都将呈现显著增长态势,为我国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